返回 第317章 青青竹楼  宋医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317章 青青竹楼 (第2/3页)

这不行”面已经说了。这种事情必须股东会讨论按照双重多数决勉”堡样吧,为了便是大家集中讨论。我提三个方案,第一种,按原先青苗法的两分息算;第二种,一分五;第三种,一份。大家实行无记名投票。如果形不成多数,则去掉得票最少的一项,重新投票,也可以在投票上提出自己认为合适的利息。一直到形成多数为止。”

    众股东表示赞同。

    当下由公司经理侯押司票,大家各自写了之后,交给侯押司。侯押司把票打乱,随意收取,在米十二的监督下唱票。

    令杜文浩意外的是,所有股东,全部填写的都是第三种,即一分息!

    杜文浩高兴的同时,也感到不安,他心里明白,这都是因为自己这个官老爷先前的一番话给这些粮商的压力,惧官意识根深蒂固,一时间改不过来,更何况还有韩修这个成都府提举和苏轼这个知州以及那么多粮商在一旁。这些粮商宁可少挣点钱,也不愿意得罪官老爷。

    想明白这一点,杜文浩心里暗自告诫自己,在以后的公司事务中,要尽可能削弱自己这官老爷给他们带来的影响,真正把公司推向市场。

    以前的青苗法实行的是强制性的十人为保。现在不用这种办法了,杜文浩提议以相当价值的田地、家财作抵押,便可惜贷。没有的也可以提供有财产的人为保人,偿还不了。到期可以变卖抵押物清偿,或者由保人代为清偿。

    古代虽然也有保人或者抵押的制度,但远比不上现代民法规定的完善。杜文浩引进了现代民法中的担保法制度。让众人都很惊奇,也都认为规定清楚,觉得很可行。

    接着。股东会商议决定,第二天傍晚之前,所有钱粮必须全部到位,第三天开始放贷。在此之前,由米掌柜负责挑选雇佣公司员工,并雕刻公章。然后在城里和四乡八里张贴放贷公告,进行宣传。

    旁观的一帮粮商们终于见识了一个现代意义的公司如何成立,股东会如何运作的,都是大开眼界,这也就成了一场现代民法的初步普及课。

    事情搞定,杜文浩非常高兴,又叮嘱各位粮商们回去后开粥厂赈济无家可归的灾民,并跟着苏轼和韩修一起巡街,眼看着开始落实,灾民们都已经排队开始领粥了,天也要黑了。这才满意地回到了住处。

    当晚。庞雨琴亲自下厨炒了几个好菜。把韩绎、苏轼和钱不收请来吃饭。

    席间。杜文浩钱不收疫情防治情况。钱不收神情黯淡:“师父,城里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了,按照您的要求,已经安排了垃圾清理和消毒工作,只是,乡下的情况实在不容乐观。”

    “怎么了?”杜文浩停下了筷子问。

    “雅州是山区,山高林密,露水湿气很重,本来就是烟痒容易滋生的地方。加上乡镇居住分散,而患羞疫者十数日才作,一旦作,往往就是一个村寨。武们力量有限,无法对全部村寨进行防控。一些村塞现症疫,村民四散逃避,症疫也容易就此扩散。”

    杜文浩有在董达县防治肺鼠疫的经验。尽管伤寒比肺鼠疫容易治疗,死亡率也低得多,却也不容忽视,他知道对于这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必须设立疫区隔离,然后进行治疗。但是,他们的军认为了防范西山临近部落入侵,绝大部分已经部署在西山战略要地上了,手边没有可以实施隔离的军队了。

    杜文浩沉吟片刻,说道:“防瘦工作刻不容缓,目前比抓生产还要重要。好在这一次的防疫工作不同于我们在董达县的,哪一次痘疲要猛烈得多。这一次相对比较温和,所以,即使不彻底隔离,也还是有办法控制的。这样吧,今晚你立即组织配制足量的预防药粉,明天开始,把所有郎中集中起来,分成几个组,分片负责,带领下乡进行防疫知识宣传。送药上门,这种病主要的传播源是食物。只要堵住食物和饮水不被污染这道关,就能控制住这种症疫的传播。所以,这一次的防疫最重要的是普及防疫知识和送药进山寨。”

    钱不收躬身答应。

    苏轼道:“眼下粮商已经开粥厂赈灾;城里百姓吃的暂时解决了,韩大将军马上要把赈灾粮运来,咱们得先把受灾情况摸清楚,列出受灾户名单,到时候好下赈灾粮。”

    杜文浩他们的放贷公司是把粮食放贷给那些地里还有庄稼,秋收能偿还的农户,以及能找到抵押从米行借贷银钱重新做生意的商户,只有抵押担保够。借多少都可以。而对于庄稼被完全或者大部毁损的农户,以及城镇里房屋店铺被烧毁的而又没有抵押担保的住户和商户,朝廷下拨赈灾粮款予以救济,当然,这种救济只是救急不救贫,只能解决几天最多十几天的口粮而已,让你这段时间可以找到赚钱或者谋生的事情。

    杜文浩点头道:“对,明天就开始这项工作。对了,难民占了你的知州府衙门,得尽快想办法让他们有所归才行,就算你不着急进去办公。百姓也着急新建家园啊。这该怎么办?”

    苏轼道:“先前我们下乡巡查灾情的时候,我见这个地方有山有水,而且到处都是竹林。竹子长势很好,而且竹子很便宜,可以用赈灾款大量购进,给灾民用竹子搭建简易房屋暂住,反正现在天热,还不用担心御寒问题,缓出时间让他们找生活营生。挣钱新建自己的房屋。”

    杜文浩抚掌笑道:“好主意!你咋想到的呢?”

    苏轼微笑道:“我们家乡也有很多竹子。穷苦百姓修不起房的,就用竹子建房,虽然冬天不太好过,但比躺在露天要强多了。”

    野外山上的竹子并非无主之物,而是归属于山岭地主的,不过竹子长得很快。两三年就长成了,所以价格比木材要便宜很多。第二天,杜文浩派出官吏,到附近收购竹子。那些山岭地主听说是他收购的,而且是用来给难民修建临时住所的,尽管钱还没到只能打白条,也没有不答应的。很便宜的价格便出售给了他们。

    杜文浩张贴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