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七十一章 杨震的心病  抗日之我为战神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三百七十一章 杨震的心病 (第2/3页)

选的飞行学员损失不起,就连最基本的教练机都摔不起。

    全军现在只有三十余架波二教练机,二十架美制教练机,十余架在哈尔滨缴获的曰制九九式高级教练机和一批杂牌教练机,要是按照这个速度摔下去,用不了多久,恐怕三个航校,就一架教练机都沒有了。

    在第一批飞行人员毕业后,尽管急需大批的飞行人员,但经过与航空兵研究,杨震还是下定决心修改了航空兵的训练大纲,将培训事件延长到了十个月,但将飞行训练的小时数增加了十个小时,这样一來,速度更加缓慢。

    更何况作为技术密集型军种的航空兵不仅需要大量有文化的飞行员,对地勤人员的文化水平同样都是有一定要求的,让一个大字不识,连发动机原理都搞不明白的家伙去修一架这个时代最高科技之一的飞机,那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人口数量稀少,文化底子过薄,造成了选拔飞行员的吃力,尽管已经优先向航空兵调拨,但人员的缺口依旧很大,在其他军兵种同样发展迅速的情况之下,杨震总不能将所有的适合人口全部调拨给航空兵吧。

    不单单航空兵,陆军中的技术密集兵种中的炮兵、装甲兵那里,甚至包括军工部门在内,也同样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现代化军队,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征善战的猛将,更需要为数众多的知识分子。

    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題,不仅仅出现在航空兵身上,眼下正在大规模接收江北运过來坦克的装甲兵那里,也同样出现了相当的问題,技术人员始终不够,成了陈翰章眼下最头疼的事情,无论是中央抽调來的干部,还是部队内自身选拔的干部,实战经验的确丰富。

    但文化水平,却是太差,很多人那点只能勉强读懂报纸和看得懂地图的有限文化,都还是在部队学的,你让这些连abc是什么东西,化油器是什么原理都不知道的人,去学习坦克发送机维修,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了。

    坦克这个家伙虽说全身是钢铁,看起來皮糙肉厚,但实际上,作为陆军之中目前科技含量最高的兵种和装备,其内部一样娇气的紧,对其抢修能力,直接关系到这个兵种在战场上的战斗力。

    在根据地内别说大学生,就连国高毕业生都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甚至适龄的征兵人口都不足的情况之下,底子过薄,包括飞行员在内的各个专业兵种技术人员选拔速度跟不上发展速度,这几乎成了杨震心里面的一个心病。

    毕竟自己当初一再强调这的只能人员等装备,绝对不能出现让装备等人的情况,现在却是活生生的就摆在眼前,根据地内的实际情况,难以支撑抗联大规模的扩军,即便是攻占了哈尔滨这样的大城市,但在还要进行清查的情况之下,知识分子的供求比例,还是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三千人,别说集中开赴东北就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是抵达东北之后,沒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培训,也很难使用,沒有办法,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渝城方面掌握的情况之下,在全国教育水平都低下的情况之下,这三千人已经是中央最大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