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6章 意外升官  枭臣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66章 意外升官 (第2/3页)

上,进入睢宁坐镇。

    山阳县丞刘涛与长淮军将领陶春带着百余艘渡船继续北上,前往徐州。

    流民军暂停对徐州的攻势,在徐州城东南打开一个口子,好让岳冷秋率长淮军从徐州撤出。

    流民军也迫切想得到徐州城,甚至将泗水西岸、徐州地东南角的云龙山营寨暂时让出来,给长淮军进驻,以便长淮军能更快、更安心的从徐州撤走,之后才好坐下来慢谈招安的事情。

    陶春一到徐州,便受命在云龙山对岸的大庙岗结营扎寨。

    八月上旬,长淮军开始从徐州城撤出。八月十日,长淮军残部一万两千余兵马,楚王府及徐州东撤官民两万余人,就全部从徐州撤出,进驻泗水东岸的大庙山营寨。

    流民军也于这一天进驻徐州城。

    流民军暂时还没有能力封堵宴山的泗水决堤,但将西南角云龙山与凤凰山之间的围壕掘开。从宴山决堤倾泄出来,在徐州平原低岭里咆哮肆虐的泗水河大水,得以从徐州西南的低洼地带流走,汇入西南六十里外的汴水。

    徐州城里的淹水才得以徐徐下降,一天一夜之后,积了厚厚淤泥的街巷才全面露出来。

    徐州城里一片狼籍,与废城无异,需要好些时日整治才能恢复元气,但给大水浸泡了三个月之久,城墙还岿然不动,可见徐州城之坚固,实可称得上中原诸城之首了。

    徐州城易主,算是双方坐下谈招安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然而流民军对官兵依旧抱有强烈的戒心。

    岳冷秋东撤后,仍有数万平民留在徐州城里,不肯背井离乡,弃故土而去。

    刘安儿率万余精兵进驻徐州之后,首先做的就是将城中平民驱赶出城来。又重新占了云龙山营寨,驻了一部精兵,与东岸的长淮军对峙,防备长淮军回渡泗水,偷袭徐州。

    当然,当前形势下,对徐州流民军威胁最大的,不是撤到东岸的长淮军,而是在睢宁养精蓄锐的江东左军。

    付出这么大的伤亡,长淮军能坚守徐州达半年之久,意志已经是难得的坚定。脱困渡河到泗水东岸,求战意志反而松懈下来,极需要时间休整。无论是体力,还是作战意志,还是物资准备,短时间都没有能力渡泗水反攻徐州的。

    刘安儿也是知兵之人,与已成疲军的长淮军不同,江东左军才是真正的新锐之师。

    要不是林缚率江东左军从睢宁进窥徐州,刘安儿又怎么会轻易接受招安呢?

    接受招安不难,却非没有条件,也不可能给朝廷拿招安的幌子牵着鼻子走。

    刘安儿开出的条件是在徐州立藩镇,将西面的虞城、淮阳,南面的濠州、泗州、睢宁、宿豫,北面的沛县、滕州、济宁,东面的邳县、郯城、沭阳等二十一县,从原郡府划出,并入徐州治下。

    所谓漫天要价、坐地还钱,开出这个价码,还要有这样的实力才成。

    刘安儿所划出的区域,差不囊括了淮泗地区的四府,其地理位置上的中心不是徐州,而是给江东左军占据的睢宁。

    之前,刘妙贞、马兰头就从泗阳、宿豫撤出南线的主力兵马,在睢宁西北的青龙岗立营扎寨,构筑新的防线,备有兵马两万余人,精兵比例超过一半。

    八月上旬,在如愿占得徐州之后,刘安儿则腾出手来,不断的将徐州外围的兵马往南调。到八月中旬,流民军在青龙岗的兵力就增至八万。流民军围徐州的主力几乎都转移到睢宁来。

    ****************

    睢宁城依旧以顾嗣元所部为主,江东左军的大营设在睢宁城外东北角的一座黄泥岗外,依城背水,连营如云,守住睢宁城与泗水河之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