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5章 战略海军  帝国争霸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155章 战略海军 (第2/3页)

的16艘“俄亥俄”级装备的都是军方代号为C4的潜射巡航导弹。

    按理来说,这种导弹应该叫“海神”C4。

    说得简单一点,这是纽兰海军正式采购与列装的第四种潜射巡航导弹,之前的三种分别为“北极星”A1、“北极星”A2与“海神”C3,而“海神”C4其实是在3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也就是说,C4与代号“三叉戟”的新式导弹没什么关系。

    可问题是,为了在国会获得拨款,也为了欺骗对手,或者说自欺欺人,纽兰海军将其命名为“三叉戟”C4。至于还在研制中的“三叉戟”,则获得了D5的编号,以便跟这种导弹加以区别。

    其实,“三叉戟”C4的性能并不差。

    最大射程为1500海里,也就是差不多2800千米,勉强达到海军提出的要求。

    至于其他方面,只能说一般。

    比如,全程只能以高亚音速飞行。跟“海神”C3相比,采用了弹头分离技术,能够在飞行末端,也就是突防阶段,抛掉笨重的弹体,弹头依靠小型火箭发动机推动,完成最后的机动飞行。

    在理论上,如果采用高弹道,最后俯冲阶段的速度能达到3马赫。

    可问题是,战略巡航导弹在高空飞行很容易被击落,因此在实战当中,几乎全都是从超低空突防。

    如此一来,“三叉戟”C4的末段速度很难超过音速。

    此外,弹头的毁伤能力也不够强。

    虽然在理论上,“三叉戟”C4能携带重达1吨的单弹头,而且可以使用能够打穿5米钢筋混凝土的钻地战斗部,具备打击战略掩体的能力,但是要实现这个能力,对作战使用有很多的限制。比如说,因为钻地战斗部太重,必须得减少燃料,所以能达到的最大射程将缩短到1100海里。再比如,只有从高空俯冲,落点速度达到3马赫,钻地战斗部才能够达到设计的指标。如果是通常的超低空突防,弹头落点速度不到1马赫,那么最大钻深只能达到设计指标的三分之一。

    其实,大部分“三叉戟”C4配备的是高爆战斗部。

    这也是最为严重的问题。

    说得简单一点,1枚“三叉戟”C4只能对付1个目标。

    梁夏海军的第二代战略潜射巡航导弹,就能使用子母战斗部。后期改进型配备3个串联弹头,能够打击同一个区域内的3个目标。已经正式量产与服役,绰号“骇浪3”的第三代战略潜射巡航导弹,配备10个具备独立寻的能力的战斗部,能够对飞行途中,也就是航线附近的10个目标发起打击。

    在理论上,“骇浪3”的子弹头在小型火箭发动机的推动下,能飞行300千米,允许的最大偏移距离超过150千米。

    “三叉戟”D5针对的就是梁夏海军的第三代战略潜射巡航导弹。

    在确定战术性能指标的时候,纽兰海军瞄准的也就是“骇浪3”,主要性能指标都要求超过“骇浪3”。比如说,要求最多能搭载14个子弹头,而且每个子弹头都得具备机动飞行能力,而且能独立飞行500千米,从而让允许最大偏移距离超过250千米,获得更为宽广的打击范围。

    此外就是,每个战斗部质量不低于500磅,也就是大约227千克。

    其实,也就这一点要稍微差一些,“骇浪3”的子弹头是250千克。

    当然,“500磅”与“250千克”是跟枪械口径差不多的军用计量单位,也就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

    广义的“500磅”是指质量在375磅到750磅之间,并不是说一定得是500磅。

    在梁夏海军也一样,即“250千克”在当成炸弹口径使用的时候,指的是一个范围,而不是某个特定数值。

    要说的话,就是纽兰海军定下的战术性能指标太高,才导致“三叉戟”D5的研制工作一再延期。

    不然的话,也不会用“三叉戟”C4来充数。

    换个角度来看,就是因为“三叉戟”D5的性能太先进,或者说为了达到指标,不得不反复修改基本数据,特别是弹体直径,所以在16艘“俄亥俄”级全部建成后,纽兰海军才猛然发现,“三叉戟”D5根本就装不进“俄亥俄”级的垂直发射系统,要强行装载,就得用新的发射系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