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9章 迷雾重重  帝国争霸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149章 迷雾重重 (第2/3页)

 此外,紧急采购的小型卫星的性能肯定不太好。

    其实,在4日下午,帝国空军进行了一轮紧急补网发射,在几个小时之内,用7枚运载火箭把18颗小型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其中几颗就是主要面向东望洋,即专门为海军服务的雷达侦查卫星。

    关键还有,其中1颗是库存卫星,能进行变轨机动,有很强的战术灵活性。

    在某种意义上,变轨机动是军事卫星最有效的,也是唯一的防御手段。

    常规军事卫星与战时生产的小型卫星,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有没有变轨机动能力,或者说有没有安装变轨发动机。

    千万别小看这台发动机。

    重要的不止发动机,还有必不可少的燃料。

    拿当今最为先进的光学侦察卫星,帝国的“鹰眼”系列来说。

    在两年前才开始发射与部署的第7代“鹰眼”卫星,总质量约20吨,其中只是变轨机动使用的燃料就超过10吨。问题是,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第7代“鹰眼”的在轨工作时间也只有8年。如果在战时,特别是为了获得高分辨率照片,频繁机动到200千米以下的极低轨道上,在轨工作时间还要大幅度缩短。第一颗“鹰眼”7代,就因为需要进行各种性能测试,比如在极低轨道上能获得的最高分辨率,其在轨工作时间还没2年,在大战爆发前就已坠入大气层。

    如果不用进行变轨机动,而且部署在相对较高的轨道上,能把侦察卫星的总质量控制在7吨以内。

    也就是说,发射1颗“鹰眼”7代的重型运载火箭能够发射3颗稍微小一点的卫星。

    不说别的,只是高昂的发射费用就让帝国空军难以承受。

    在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之后,变轨机动赋予侦察卫星的生存能力,并没在实战当中体现出来。

    大战爆发之前,在轨运行的“鹰眼”卫星总共有12颗,其中6颗是“鹰眼”7代。

    结果在开战的时候,仅有2颗“鹰眼”7代及时完成了变轨机动,运动到相对较高的轨道上,没有被西陆集团摧毁。另外10颗“鹰眼”卫星全都在开战当天被摧毁,其中4颗7代卫星都处在敌人反卫星武器的攻击范围之内,没能在遭到攻击之前完成变轨机动,在近地轨道上被摧毁。

    因为“鹰眼”7代的生产周期超过了1年,所以剩下2颗成了空军的宝贝疙瘩。

    其实,仍然是技术原因。

    因为变轨发动机的推力太小,所以变轨机动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往往需要绕轨道运行几圈才能完成。

    和平时期,问题还不大。

    到了战争时期,这就相当要命了。

    别说西陆集团,就算是帝国空军,也不会给敌人的侦查卫星多少时间,肯定会在开战后立即动手。

    至于那颗库存卫星,其实是用来做测试的,之前就没想过要拿来部署。

    此外,那只是一颗雷达侦察卫星。

    在5日的上午,也就是从乌木空军基地起飞的那架电子侦察机被击落之后,空军就让这颗侦察卫星进行了变轨机动,预计在2个周期之后就能回归,到达可疑无线电信号所在海域上方。

    准确的时间是下午4点左右。

    至于更可靠的情报,比如光学侦察卫星拍摄的照片,到6日上午才能获得,前提是补网发射的那几颗卫星还在正常工作。

    此外,光学照片也未必完全可靠。

    之前已经提到,因为补网发射的卫星大多部署在中高轨道上,而且性能比较差,所以照片的分辨率并不高。

    不管怎样,如果能够拿到雷达侦察卫星的情报,也能充当战术决策的依据。

    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当然,关键还不是这份情报,而是一份同样由军情局提供的资料,准确说是一份纯技术评估报告。

    关键,跟海军有关。

    不一定只有配备了大功率蒸汽弹射器的大型航母才能够搭载与运作像F-14与E-2C这样的重型舰载机。

    这份报告有几十页,而白华伟只扫了一眼,并没有细看。

    也不需要细看,因为他是这份技术报告的起草人员之一,参加了在10多年前由海军主持进行的对比测试。

    其实,差不多在2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