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8章 官兵状态  帝国争霸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138章 官兵状态 (第2/3页)

    除了采用绰号“烈焰风暴”的1130A十一管速射炮之外,还采用了DK-16“海毒蛇”中短程防空导弹。

    DK-16“海毒蛇”其实就是DK-6“海蛇”的改进型,或者说换代产品。

    因为DK-6装备了帝国海军几乎所有大中型战舰,还出口给几乎所有盟友,在数十个国家的海军服役,保有量非常巨大,总共有大约1000套发射系统,所以在研制DK-16时,帝国海军就明确要求,必须得兼容DK-6的发射系统,在不做太大变动的情况下,把持续作战能力提高3倍。如果能保留DK-6的火控系统,或者只是做简单改进就能兼容,那就再好不过了。

    此外,导弹性能也必须有所提高。

    比如射程从DK-6的24千米提高到40千米,最好能达到50千米;能够攻击掠海飞行的目标,射高不低于12000米,最好能有20000米;可用机动过载不得低于45G,末端为主动制导,最好能采用多模式导引头;导弹的发射质量不超过DK-6,并争取减重20%;弹体长度不超过DK-6,且必须采用折叠弹翼。

    虽然帝国海军提出的性能指标并不低,但是得益于技术进步,特别是比冲更大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以及电子设备小型化,只要不是太在乎成本,研制出满足海军要求的导弹并不是问题。

    其实,在研制后期,帝国海军已经基本放弃了DK-6的发射系统。

    道理也很简单,随着“青州”级大量服役,“卢城”级驱逐舰开始接受现代化改进,垂直发射系统成为了主流,传统的斜臂发射架与箱式发射系统肯定会被淘汰,兼容DK-6发射系统已经没有多大意义。

    当然,“陈炳勋”级航母采用的依然是DK-6的发射系统。

    其实,连“薛远征”级都一样。

    不止因为便宜,还跟航母的布局有关。在寸土寸金的飞行甲板上,没地方安装垂直发射系统,用来自卫的中短程防空导弹都安装在外飘甲板上,也就没法采用需要占用内部空间的垂直发射系统。

    当然,从实际使用的角度看,也没有必要。

    航母需要的是自卫火力,区域与远程防空由巡洋舰承担,因此航母的防空系统以点防御为主。

    简单的说,凭借1130A与DK-16,“贺永兴”级拥有6艘“陈炳勋”级中,最为强悍的自卫火力。

    因为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不再受火控通道限制,还能够拦截帖海飞行的超音速反舰导弹,所以只是DK-16系统,就把航母的防空反导能力提高了数十倍,让航母首次拥有了可靠的自卫火力。

    如果“贺永兴”号早几个月过来,肯定会取代“刘长勋”号,成为特混舰队的旗舰。

    关键就是,第二批次的3艘“陈炳勋”级都按照旗舰的标准建造,都配备了完善的舰队指挥系统。

    原因就是,在建造第二批“陈炳勋”级的时候,帝国海军放弃了专职旗舰。

    虽然把2艘在大战后建造的专职旗舰,即“天岭”号与“安岭”号保存了下来,分别担任东望洋舰队与南方舰队的旗舰,但是在帝国海军的造舰规划中,早就确定不再建造形同鸡肋的专职旗舰。

    其实,专职旗舰本身就是特殊时代的产物。

    随着电子设备做得越来越小,性能却越来越好,根本就不再需要用一艘几万吨的战舰来搭载通信设备。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帝国海军要求所有航母都得具备充当旗舰的能力。

    正是如此,“贺永兴”号成为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副旗舰”,而且单独编为1支航母战斗群。

    这么安排,跟“贺永兴”号来自南方舰队有关。

    除了航母,编在同一支航母战斗群里的2艘防空巡洋舰,3艘通用驱逐舰与3艘反潜护卫舰全都来自南方舰队。

    要说的话,就只有在海面下活动的大型攻击潜艇属于东望洋舰队。

    这一套南方舰队的体系,在东望洋这边总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其实,这也算是帝国海军的“光荣”传统。

    发展至今,南方舰队与东望洋舰队依然是水火不容。

    用周涌涛的话来说,哪一天,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