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4章 跌宕起伏  帝国争霸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134章 跌宕起伏 (第2/3页)

时代意义,被帝国海军寄予厚望的“陈炳勋”级还在船台上建造,至于更加强大的“薛远征”级,连设计都没完成。

    当时的帝国海军其实是大而无当。

    针对这个问题,帝国海军发起了战后第一次编成与战术变革。

    主要就是针对航母。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航母的战斗力不够强。

    拿“帝都”级来说,这种满载排水量超过6万吨的大型航母,只能搭载80架飞机,载机数量反到不如大战期间的大型航母。如果需要舰载机执行打击任务,就无法搭载太多的反潜巡逻机。因为执行攻击任务的舰载机占用了飞行甲板,所以就算装上几架反潜巡逻机,也未必能派出去执行任务。

    解决办法也很简单。

    1艘航母不够,那就把几艘航母编在一起,根据不同的作战要求,在一支战斗群里面编入数艘不同类型的航母。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变化。

    在此之前,为了保持战斗群的一致性,往往把同一个级别的两艘或者三艘航母编在一支战斗群内。

    按照新的编制体系,通常情况下,一支航母战斗群里面,将根据作战强度,比如可能遭遇的威胁,编入1艘到3艘攻击航母,以及1艘或2艘反潜航母。如果执行对地打击任务或者支持陆战队发起两栖登陆作战行动,需要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还可以编入1艘到3艘两栖攻击舰。

    如此一来,一支战斗群最多有8艘“平顶船”,可搭载约400架固定翼舰载机。

    像这样一支航母战斗群,在当时能够打垮几乎任何一个对手!

    即便是面对西陆集团与北孤集团,也只需要调集3支航母战斗群,就能获得绝对的制海优势。

    当然,问题也非常突出。

    “满编”状态之下的航母战斗群,需要约30艘护航战舰与保障舰船,得由近3万名海军官兵来驾驭这些舰船。如果把后方基地的人员也算上,维持一支满编航母战斗群,差不多需要10万名官兵。

    在大战之后的和平时期,这是不可承受的沉重负担。

    按照这个编制体系,如果帝国海军按第一轮军事改革的安排,把兵力缩减到120万,在扣除了非战斗人员之后,最多只能维持7支航母战斗群。当时的帝国海军,需要18支航母战斗群来维持全球部署。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在建造航母的时候,一直求“大”的关键所在。

    虽然航母造得越大,配置官兵就越多,但是综合看,1艘大而全的航母所需要的官兵肯定比2艘小点的航母少,而且掩护1艘大航母需要的护航战舰也更少,即大航母对人员的需求反到少得多。

    关键还有,把航母造得更大一些,也是时代的需求。

    这里,就是帝国海军在战后搞的第二次编成与战术变革。

    这次变革同样由舰载机开始,即舰载机性能的提升,要求海军必须建造性能更好的搭载平台。

    在新历120年之前,超音速时代就已到来。

    可惜的是,海军再一次落伍。

    到新历121年,也就是“陈炳勋”号建成交付,帝国海军航空兵才进入超音速时代,当时只有“陈炳勋”级能够搭载帝国海军装备的超音速舰载战斗机,其他的航母,都因为飞行甲板尺寸太小,或者是弹射器的功率不够,或者是机库高度太低,都没法搭载与运作这种新式舰载战斗机。

    此后随着技术进步,小型舰载机具备了超音速飞行能力,海军的其他航母才具备搭载超音速舰载战斗机的能力。

    只是,“陈炳勋”级开创了一个全新时代。

    帝国海军在这个时候把“航母战斗群”改为“航母打击群”,着重强调了舰载航空兵的进攻性质。

    性能强大的“陈炳勋”级大型航母就是这次改革的物质基础。

    因为尺寸更大,而且充分借鉴了前面几级大型航母,特别是“帝都”级的经验教训,所以“陈炳勋”级依靠8万吨的满载排水量,获得了在当时看来无与伦比的性能,比如强大的综合作战能力。

    往简单说,“陈炳勋”级其实是化繁为简,让帝国海军重新回到了老路上。

    1艘“陈炳勋”级搭载的90多架舰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