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7章 夺取大桥  帝国争霸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127章 夺取大桥 (第2/3页)

照军情局提供的资料,侯赛因当局在两伊战争的8年当中,分多个批次,从迢曼帝国与西骆沙采购了大约30万枚反装甲地雷,而且在战争结束之前只用掉了三成,其余20余万枚全都储存了起来。

    这些反装甲地雷全是大杀器!

    不要忘了,迢曼帝国与西骆沙要直接面对东方集团,哪怕一直保持着进攻势头,也不敢指望能够彻底打败梁夏帝国,最后肯定得由攻转守,也就得在战略防御阶段顶住东方集团的钢铁洪流。

    关键就是,西陆集团肯定是在无法继续进攻的情况之下,才会放弃主动权。

    也就是说,在战略防御阶段,西路集团的装甲力量必然所剩无几,不会指望依靠装甲部队来守住战线。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山穷水尽。

    那么,如何才能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守住战线呢?

    就是地雷!

    正是如此,西路集团一直很重视地雷,特别是用来对付坦克的反装甲地雷。

    因为战术需求不同,所以迢曼帝国与西骆沙在发展反装甲地雷的时候,选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线路。

    迢曼帝国的反装甲地雷,更注重部署性能,战术使用更灵活。比如由“狂风”战斗机搭载的MW-1航空布撒器,能装填上百枚反装甲地雷,而一架“狂风”IDS能在机腹重载点上挂载两具。只需出动一个小队的4架“狂风”IDS,就能在一条宽达10千米的防线正面布设反装甲雷区。

    为了提高地雷的战术灵活性,迢曼帝国还研制了反装甲与反人员两用地雷。

    因为需要通过制造破片来达到杀伤人员的效果,同时得降低质量提高撒布密度,所以这类两用地雷的反装甲效果并不是很好,一般只能够用来对付步兵战车这类轻型目标,对坦克的威胁不太大。

    西骆沙的反装甲地雷走的是另外一个极端,更注重威力!

    因为直接面对东方集团,正面对抗东方集团的主战坦克,所以西骆沙的反装甲地雷有一个硬指标,至少能够炸穿梁夏帝国主战坦克的首下装甲,破甲厚度不低于500毫米,也就需要装填更多的炸药。

    因为更加笨重,投撒的难度更大,所以西骆沙陆军装备了专用的布雷设备,比如火箭布雷车。

    当然,迢曼帝国与西骆沙的反装甲地雷可以说各有千秋。

    对伊拉克而言,显然不会在乎这些地雷的特点。

    其实,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还通过沙乌地等波沙湾南岸的产油国,获得了一些梁夏帝国的反装甲地雷。只不过,数量并不是很多,而且梁夏帝国的反装甲地雷很一般,性能算不上突出。

    在最为重要的地面战场,也就是大陆战场这边,帝国陆军依靠的不是地雷,而是高达数千千米的战略纵深。

    此外,从战略的角度看,帝国陆军只是在开战的初期以防御为主,在稳住战线之后就会发动反击。

    可见,通过布雷来阻击敌人,必然会在反击阶段给自己增添麻烦。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更重视扫雷能力。

    除了采购与装备打量性能先进的扫雷装备之外,帝国陆军还通过投资方式,研制了一些非专用的扫雷装备。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温压弹。

    这种通过高温高压来产生范围杀伤效果的弹药,在最初的时候是用来扫雷,即爆炸产生的高压能引爆地雷,从而能够一次性扫清整个爆炸区域内的地雷。只可惜,要产生足够高的压强,温压弹没法做得太小,无法做成炮弹或者火箭弹,因此首先提供给空军,制成了航空炸弹。

    在测试的时候,空军才发现,温压弹非常适合用来对付坚固掩体内的敌人。

    在第17313机步营,就有一个工兵排,配有几台扫雷车,主力是3台由BZ-68改造来的火箭扫雷车。这种扫雷车通过火箭来牵引抛撒爆破索,再用爆破索引爆地雷,清扫出能够让坦克战车通过的安全通道。

    可问题是,一个排的工兵实在太少了。

    至于让海军航空兵提供支援,通过投掷温压弹扫雷,哪怕海军攻击机能够搭载与投掷温压弹,暂时也没法安排。

    当时,几乎所有攻击机都在北岸,为空中突击部队清除障碍,并且掩护第171装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