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金黎鼎盛拓疆土(38节) 第204节 帝下令赦过宥罪 简在帝心民拦  靓女截殉录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六章、金黎鼎盛拓疆土(38节) 第204节 帝下令赦过宥罪 简在帝心民拦 (第2/3页)

南监”或“南雍”。北京国子监则被称“北监”或“北雍”。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皇帝知道得多,臣妾读史书,也知道些事。”怕皇帝没完没了说,孙贵妃不想听皇帝无休止地叨咕,打岔笑说。

    “好!你说说,国子监和太学,是怎回事?”皇帝笑问。

    “臣妾说!”皇帝等人出宫的大队伍,在大街上浩浩荡荡地走,街两边来往的行人都靠两边,有的行走着看着队伍、有的站住在那说着啥。孙贵妃听不到那些人说啥话,收回目光来看向皇帝,故意笑着说:国子学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同时,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功能。

    “你说的不错,再说说,太学演变过程。”皇帝打断孙贵妃话,就又故意笑着说。

    “西周时期,称为“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孙贵妃说着看眼皇帝,就继续往下说着,汉武帝设置“太学”,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西晋初立“国子学”,旨在突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的功能,北齐称之为“国子寺”。隋、唐、宋、元、明称之为“国子监”。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

    “你慢着,我插一句,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初立国子学。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等……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西晋末年,时兴时废!后北齐改称‘国子寺’。 ”皇帝故意插话说。

    “我故意没说,看你知道否?”孙贵妃做个调皮鬼脸,幽默笑说。

    “你在考朕?好,你考吧!”皇帝笑说。

    “……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校院。陛下打断妾话,臣妾说完了,你说唐宋太学事!”孙贵妃看着皇帝笑地说。

    “你给我站住,别往前走!”一位男人从街边人群中冲向皇帝龙辇,巡察没挡住地喊。

    “皇帝应截或废殉制”男人跑近皇帝的龙辇,高举展开的红纸黑体几个大字,嘴还高声地说。

    “汉代刘邦,废除了人殉,明朝为啥捡来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