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六七章精度不够密度来凑  盛唐血刃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一六七章精度不够密度来凑 (第2/3页)

陈应一副“孺子可教”的欣慰表情:“对啊,还是正面进攻!不过如果我有六万人马的话,还没开打高句丽人就会跪下!”

    李嗣业皱起眉头,这感觉与陈应传闻的名声不符合啊?

    他望着陈应,怎么都感觉陈应特别不靠谱。

    不过,陈应依旧向李嗣业灌输着正面进攻的军事理论,其实他这套战术,其实就是后世日本使有的有名战术“猪突战术”。

    很多人以为这个战术是日本人发明的,其实这是错误的。这套战术,早在唐朝武周时期已经应用成熟了。武则天因为政治斗争,将忠于李唐的文武大臣扫得七零八落,她开始重用寒门与庶民。

    关键是在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军事学校,将门的传承,与世族门阀一样,都是依靠家族传承。

    而寒门子弟哪里懂得什么军事指挥艺术,哪怕读几本兵书,依旧对军事指挥如同擀面杖吹火。不过,在那个时代,这些武则天提拔上来的将领,为了不辜负武则天的期望,只能采取一种办法,重赏将士,以悍不畏死的方式,激励将士们,完全不进章法,直接一线平推。武周时期,依靠着这个的战术,南抵吐蕃,北压薛延陀、偏偏打得周围诸国诸部没有脾气。

    后来这套战术被日本遣唐使学会以后,奉为至宝,最终成为日本的国粹。

    在陈应看来,中国兵家重谋轻勇是不对的,老想着剑走偏锋去打败对手,到头来只会被对手用拳头教他怎么做人。

    比如大唐开国初期,良谋如云,猛将如雨,可是以开国大将如李靖、李世绩、李孝恭等老将故去之后,大唐的战斗力突然下降,没有这些良将的指挥艺术加成,唐军吃了不少亏。特别是在辽东对战高句丽和西南对战吐蕃方面,都吃了不小的亏。

    陈应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这个问题,如果有一支很能打硬仗,不畏惧任何对手的军队就不一样了,就算是让一个庸将来指挥,只要那个家伙的水平不太烂,都不会吃太大的亏。

    所以呢,打仗用不着玩那么多花巧,遇上敌人,正面进攻就是了,只要稳扎稳打,再狡猾的敌人也奈何不了你。

    当然这一套理论灌输下来,这完全颠覆了李嗣业的三观,他跟着李道贞学兵法的时候听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只可智取,不可力敌”,现在他爹偏偏告诉他,正面硬怼,不死不休。

    这一套战法,特别符合安西军将士的口味。

    特别是以骁骑军将士,他们早已习惯了跟随陈应,无论面对敌人一万人,还是十万人,哪怕是统叶护麾下的二十万西突厥骑兵,陈应依旧只有一句话。

    “给本大将军碾死这帮傻逼!”

    陈应的想法是这样,事实上他把安西军都是这样训练的。

    无论敌人是谁。

    无论他们有多少兵力。

    无论他们战斗力是多么强悍。

    面对敌人只有一招,端起钩镰枪,挺起腰杆,夹紧马腹,一线平推。

    当然,除了骁骑军以外,还有陌刀军。

    陌刀如墙而立,如墙推进,刀光闪烁,人马俱碎。

    至于弓弩手与横刀手则更简单了,万箭齐发,横刀手上前补刀,结束战斗。

    这就是陈应的战略战术思想,拼的是国力,打的是经济。

    反正大唐此时的钢铁生产能力,是大唐之外,所有诸国总和的十倍以上,可以碾压周边。

    李嗣业有点怀疑人生。

    就在这个时候,站在五牙战舰望塔上的哨兵打着旗语道:“禀告大将军浿水到了!”

    “浿水”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浿水河,既大同江,沿着大同江可以直抵平壤。

    其次是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