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37章 加俸涨禄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37章 加俸涨禄 (第2/3页)

张苍那样,否则,就不能染指公卿之位!

    二千石的官职都捞不到,封国租税却是丞相俸禄的二点五倍,这怎么说?

    至于丞相,那更是动辄三五千户的大侯爵,封国租税往往是俸禄的十倍不止;

    作为丞相,又有谁会在乎那二千石粟米、十万枚铜钱?

    明白此件种种,再来看陈建指出的这个弊病,便会一目了然了。

    ——汉家的丞相,只有一个······

    在太尉不常设,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的情况下,丞相是普天之下,唯一一个达到‘食禄万石,实俸四千石’级别的高官。

    仅此一例,绝对找不出第二人!

    那那些不是丞相的人怎么办?

    御史大夫和九卿在内的中二千石,实际年俸禄二千一百六十石,到手粮食一千零八十石、铜钱五万四千钱;

    诸侯王相、后宫姬嫔为主体的真二千石,实际年俸禄一千八百石,到手粮食九百石、铜钱四万五千钱;

    郡太守为代表的二千石,实际年俸一千四百四十石,到手粮食七百二十石,铜钱三万六千钱;

    郡都尉、中郎将、光禄大夫在内的比二千石,实际年俸一千二百石,到手粮食六百石,铜钱三万钱。

    再到底下千石、六百石的县令,以及四百石、二百石的长吏,乃至百石小吏、百石以下的‘无秩’编外人员······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丞相那样,拥有四千石每年的实俸;

    甚至就连‘千石以上’这道坎,都可以刷下去汉家官僚群体当中的九成九。

    这些人怎么办?

    没有动辄一千多石二千石的实际俸禄,更没有上千户乃至数千户的彻侯封国食邑,只能靠百十来石粟米、三五千钱铜钱过活的小官儿——官僚群体当中的‘大多数’们,又能怎么办?

    在县衙,好歹是个二百石的官职,独自掌管县衙的某个独立部门,怎么都算是个体面人;

    结果年俸粟米才一百石,甚至都不够养活一家五口的肚子!

    得到的铜钱五千,要拿出一部分买粮食贴补家用不说,还要用于迎来往送、人际交往、人脉维护,以及家庭内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毫不夸张的说:如今汉室所面临的状况,和千百年后的日月王朝洪武年间的情形,可谓是一模一样。

    ——除非家里有矿,否则,官就必须贪!

    ——不贪就活不下去!

    类似的例子,在过去这些年的长安朝堂,也可谓是屡见不鲜。

    先是太宗孝文皇帝时期的廷尉张释之,早年因为其商籍出身而得不到重用,连续十几年在尚书台担任郎官,负责整理文档,以及蹉跎时光。

    在得道重用,也就是得到当时的袁盎举荐之前,张释之已经萌生出了辞官返乡的打算。

    而对于自己即将辞官返乡这件事,张释之给出的理由是:久宦减仲产。

    ——久宦减仲产。

    ——做官做久了,导致兄长为了支持我在长安做官,而使自己的产业缩水。

    除了张释之这句名垂青史的‘久宦减仲产’,当然还有先帝时期两袖清风的老丞相:故安贞武侯申屠嘉。

    对于这位老丞相,在刘胜与其确立师徒关系之前,坊间风评可谓是褒贬不一。

    有人说申屠嘉是个除了清廉一无是处,甚至是个为了‘清廉’的名声、为了爱惜自己的羽毛,而宁愿将政务荒废的败类;

    也有人说,申屠嘉忘记了自己为人臣下的本分,只仗着自己是开国元勋、太祖随从,就倚老卖老,肆意欺压太祖高皇帝的子孙。

    但在申屠嘉故去之后,却再也没有人说这位老丞相的坏话了。

    哪怕没有刘胜,也不会再有人说申屠嘉的坏话。

    因为在申屠嘉病故之后,长安朝堂才在刘胜的刻意引导下惊讶的发现:堂堂大汉相宰,在丞相的位置上坐了十来年,结果临了临了,还要儿子到处去借钱,才能勉强操办完后世。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与如今汉室的厚葬之风盛行有关,但一个在丞相之位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