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34章 御史大夫的改革成果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34章 御史大夫的改革成果 (第2/3页)

?这代地来的乡巴佬,他就不配坐在皇位之上!’;

    而是会说:嗨~真不是这位软弱可欺,实在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啊······

    有济北王刘兴居的前车之鉴,要不,还是再等等吧······

    这,才是刘胜强硬的对外态度,让朝堂内外‘老怀大慰’的原因——刘胜需要这么做,也确实这么做了。

    当一个即位不久,且年岁尚轻的天子,能自觉的做到自己该做的事时,作为臣下的朝堂百官,都必定是无比欣慰的。

    只是不等朝堂内外从‘陛下终于长大了’的欣慰中回过神来,刘胜下一个关注到的事,却又让整个朝堂静默无声。

    ——御史大夫。

    刘胜的注意力,再次回到了史前版本的纪检委:御史大夫属衙之上······

    ·

    “诸公先说说吧。”

    “对于考举士子受贿、贪污的问题,廷尉是如何处置的,又有什么其他的想法?”

    “对于监察官员,御史中丞又有什么建议?”

    常言道:人多的会议不重要,重要的会议人不多;

    解决小问题开大会,解决大问题开小会;

    今日这场会议,便是毋庸置疑的‘小会’。

    与会者不过是当今天子胜,廷尉赵禹,御史中丞陈建,以及丞相刘舍四人而已。

    ——其中,丞相刘舍还只是来露个脸的。

    只能说,这种人数、规模的会议,要解决的问题就不可能小。

    赵禹、陈建二人接下来的应答,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禀奏陛下。”

    率先出声应答的,是廷尉赵禹。

    “对于过往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因贪污、受贿而下狱的官员,臣即没有因其‘考举入仕’的出身而网开一面,也没有因为风论而从严惩处。”

    “——太宗孝文皇帝之时,太宗皇帝就曾打算重惩一个惊扰圣驾的路人,彼时的张廷尉曾对太宗皇帝说:法如是足矣。”

    “最终,太宗皇帝也同意了张廷尉的看法,根据《汉律》中,有关不慎惊扰圣驾的规定,罚了那路人黄金四两。”

    “臣认为,张释之那句‘法如是足以’,是我汉家历代廷尉都应该奉为圭璧的至理箴言。”

    “具体到这次的事,也同样如此······”

    对于赵禹这个廷尉卿,刘胜自然是一百个放心。

    至于赵禹如今说具备的法制立场,刘胜也是愈发感到欣赏。

    ——和秦时,主张‘一切从重从严’的极端严苛律法精神所不同,如今的法家,也在不断的反思秦的经验教训。

    经过过往这几十年的反思、总结,法家的法制立场也终于在赵禹这一代人身上逐渐确立,并被汇总成了张释之的那句名言:法如是足以。

    法律是这么规定的,那就按照法律规定去办就可以了。

    这句话,几乎可以说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史前版本。

    对于法家能有这样的思想认知,刘胜自然是感到欣慰,同时也早有心理准备。

    真正让刘胜感到期待的,其实是赵禹接下来的应答。

    ——接下来怎么办?

    ——如何预防下一批,乃至于将来每一批考举出身的士子,不会因为贪污腐败的问题,而影响考举对刘汉社稷做出贡献。

    “对于考举士子贪污、受贿的问题,臣也有几点愚见。”

    “既然陛下问起,臣,便斗胆直言。”

    赵禹一语,惹得陈建、刘舍二人面色再一正,就连刘胜,也不忘象征性的将身子坐直了些。

    便见赵禹清了清嗓,又稍一沉吟,方沉声道:“正如陛下早先所说的那样,官员贪污、受贿的问题,其实并不只出现在考举出身的士子身上,甚至并不只出现在官员身上。”

    “自长安朝堂以下,无论是京官公卿,还是地方郡县二千石,乃至于宫中的婢女寺人、达官贵族家中的门房仆人;”

    “——但凡是有人来登门,从求见通禀,到出言旁劝,乃至于代为美颜,给受托者行贿,早已经成为了我汉家约定俗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