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四章 暮云长风(上)  权握天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最新网址:m.ibiquzw.org
    第三十四章 暮云长风(上) (第1/3页)

《元宁实录•顺宗卷》

    崇明十四年十月初七,帝以王淼、曹芾都检侍制,备咨时政。

    八月的恩科到底还是照旧进行,以齐朗为主考官,其他相关人员也都按照惯例选了。所谓的革新,阳玄颢虽然不高兴,却也没有再提,只是在及第士子授职后,简拨了两个人。

    都检侍制是近身侍奉皇帝承旨拟诏的职位,素来都是由议政大臣议定人选,再报皇帝钦裁,偶尔,皇帝中意了某些人,直接任用,也是有先例的。

    拟好的旨意发到议政厅审覆,负责审覆封驳的官员拿着旨意请示齐朗,齐朗看了一下,问那人:“有何不妥?”

    那人一听便明白了。

    王淼是王氏子弟,一直都是学官,承旨拟诏的职位如何担不起?

    曹芾虽然是都察司言官,但也是正经恩科入仕的,议政厅也待过,如何不能备咨时政?

    自然没有不妥,那么,这个任命只能通过了。

    朝臣们颇是议论了一番,但是,齐朗与谢清等人都明白这个任命的由来——王淼与曹芾都对恩科改革进言上书,王淼是反对,曹芾则是支持。

    皇帝的意思很明确——无论是什么态度,只要一心为公,都是值得肯定的。

    齐朗当然不会置疑这份任命,尤其是在他保持沉默的情况下,反对会让皇帝得到质问自己的机会。

    一些人立刻明白,皇帝是在表示不满了——对议政大臣的不满。

    三位议政大臣同时沉默对待皇帝的提议,而响应皇帝的人则得到了奖赏,这不能算是很正常的现象。

    很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朝廷到底需要几个声音?

    摄政后妃长时间影响朝廷政事的情况并不罕见,权力交接需要谨慎的态度,尤其是少年君主执政,后妃、权臣,无一不是不安定因素,与元宁在很多事务上的积极态度不同,元宁的中枢总是以稳定压倒一切的惯性运作着。

    想要平衡、稳定,变化必须是缓慢的,或者就必须是迅雷不及掩耳的。

    皇帝的态度决定着一切,但是,元宁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因此反目的皇帝与摄政后妃,相反,以先例观之,这样的关系基本上还是很融洽的。

    阳玄颢与紫苏的关系也基本如此。毕竟,他们还是嫡亲的母子,这般的血缘理应是再亲厚不过的了。

    很多年前,谢清就曾说很多事情并不是用孝道就可以说通的。

    如果撕开皇室成员之间那层温情脉脉的轻纱,赤裸裸的权力才是一切的真正根源。

    皇帝流露出的一丝情绪足以让很多人发觉晋身的机会,从而平步青云。

    王淼与曹芾便是典型的例证。不过,两位新贵之间显然并不和睦。

    同样的书生意气,争论起来自然是针锋相对。

    皇帝欣赏他们的锐气,但是,三位议政大臣都不欣赏。离开皇帝的视线,王素甚至难得地端出长辈的架子,教训家族后进,却被王淼一句:“叔父有所教,归第后,淼定聆训,不敢怠,然,官身不领。”硬是顶了回来。

    曹芾则要谦恭一些,在齐朗与谢清面前,他谨慎地说:“陛下命下官姑且言之,下官以为陛下亦姑且听之。”

    阳玄颢总是年轻的,想到少年意气亦属平常,齐朗与谢清便没有放在心上。

    姑且任之吧!

    即使如此,要发现王淼与曹芾之间的不同,对齐朗他们来说,还是十分容易的。

    王淼的书生气更重些,说直白些,便是将书上的圣贤言论奉若圭臬,在他看来,既有的制度是完美的,世族与寒族各守分寸,公平施政,天下便可昌平。

    曹芾的心机要更重些。

    “曹芾居心叵测。”紫苏对齐朗说,“我总觉得他在挑动皇帝的情绪。把他外放吧!”

    齐朗也有相同的感觉,但是,他只能无奈地苦笑:“我试过了。济州布政司正印的位置都被陛下驳回了。”

    紫苏皱眉:“是皇帝驳回,还是曹芾拒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biquzw.org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