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章 月榭凭栏(中)  权握天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最新网址:m.ibiquzw.org
    第十一章 月榭凭栏(中) (第1/3页)

“陛下问‘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敬天法祖?先王之法既然未必全适于今,但是子孙又不能违背孝道,那该怎么做才对?’郑大人算是措手不及吧,便说下次再回答陛下!”齐朗淡淡地重复皇帝的问题,神色却很是复杂。

    紫苏也是一愣,脸色一变,问齐朗:“那郑大人的意见是什么?”

    齐朗沉默了一下,方问答:“郑大人建议增加礼制与义理的学业!”

    “我是问,他对陛下问这样的问题是什么想法?”紫苏尖锐地问道,语气虽不太冷淡,却也很恼怒。

    齐朗只得回答:“王道无私,陛下有帝王之资,但是需要加以约束,道入正轨。”

    “你们还知道要‘加以约束,道入正轨’?我还以为你们只看到陛下的天纵英才了!陛下敢如此质疑孝道,你们身为帝师太傅,竟然无一人斥责,你们以为这样是理所当然吗?”紫苏第一次对齐朗用上如此严厉的语气,齐朗和谢清都被吓住了,齐朗虽然明白她定然会生气,但是如此程度的恼怒却也出乎意料之外了,只能低头听着。

    紫苏发完第一通怒气,看到两人惶恐的样子,也发现自己的语气太严厉了,便深吸了一口气,收敛起怒火,缓下口气,对齐朗说:“天伦孝道是皇帝也无法违背的大道所在,历史上敢有大不孝之举的皇帝从无好下场,我不希望我的儿子重蹈覆辙。”一听到原因,她就有这种预感,因此,心中的恼怒也是成倍的。

    “臣明白!”齐朗自然知道她的想法,因此他才会在回答时感到犹豫。

    “算了,历史你们都比我还清楚,该怎么做你们也应该清楚。”紫苏表示这个话题到此作罢。

    齐朗与谢清这才松了口气,但是室内却陷入一阵寂静之中,直到赵全在外面禀告各国的文书已经准备好,紫苏才挥手让他退下:“你们先回去吧,把刚才说的事再想想,看看能不能有什么她办法!”

    “是!”两人依言退下。

    出了内间,两人才真总轻松下来,看了彼此一眼,不禁都苦笑了一下,一起向外走,因为太沉浸于自己的心思,竟然没注意到一个宫女正捧入端砚走进来,那个宫女也专注于不让其中的墨汁撒出,因此,等看到前方有人,砚台已经撞上了齐朗。

    “啊!”那宫女失态地惊呼一声,慌忙跪下。

    “奴婢该死!奴婢该死!……”

    “没事!”齐朗看着衣袍上的墨渍,微微皱眉却也不想与宫女计较,径自越过她向外走。谢清看了那宫女一眼,见齐朗没说什么,便也走了。

    两人都没发现,紫苏已经将一切收入眼中,不过同样什么都没说,在他们离开后,便开始看那些文书。

    赵全走到那个宫女身边,低声斥责:“叶原秋,你怎么这么莽撞,还不快点收拾!”

    “是,总管大人!”那个宫女,也就是叶原秋,忙低声答应,无声地收拾好一切。

    “那个宫女似乎……”谢清悄声对齐朗说,却又没说完。

    齐朗耸了耸肩:“太后身边的人,太后自然有数!”

    “那倒是!”谢清点头,随即笑道,“你我还是第一次被太后这样教训吧?”

    “是啊!这种经历也是难得!——不过,是我被教训吧?”齐朗微笑着纠正他的说辞。

    “没什么差别!”谢清笑说。——以往只要他们在场,紫苏都不会太严厉,更不会像今天这样迁怒到他们身上。——今天的事情,确切说来,齐朗只是被无辜地迁怒了!

    “……景瀚,太后这次到底如何打算!”谢清终是问出口。

    齐朗看了他一眼,只是叹了口气,却是什么都没说,不过,也是回答了他。

    谢清明白,这是齐朗能表示的极限了!

    “随阳,她还是在乎你的想法的,你可以再与她说说!”齐朗不忍见他如黯然,却只能如此安慰。

    谢清摇了摇头:“算了,如果她能完美地完成她的计划,做牺牲品也无妨。”

    “随阳……”齐朗想说什么,却被他笑着制止:

    “不过,也许不像你我想得那么糟,尤其是今天这件事的影响,我们还不知道。”谢清乐观起来。

    “你是说……”齐朗很快就想到了。

    “文宗皇帝在慈顺太后的殿前跪至吐血;世祖皇帝明知生母的死因,仍对章德皇后孝敬有加;安闵王被康仁太妃废黜,幽禁至死;宪宗皇帝一生都未能给生母加封、追谥;……还有很多例子呢!”谢清淡淡地举例,“太后总不会认为只用孝道就能说得通一切吧!”

    “的确!”齐朗同意,“不过,太后可是陛下的生母!”

    “你是要我再举些例证吗?”谢清笑言,“景瀚,太后不会轻易放手的!而且,这也是历代的皇帝的必修课!”权位之争是帝室无法逃避的历史。

    齐朗不语地点头,再无异议。

    历史总在发生前,就将蛛丝马迹泄露给人们知道,端看世人是否能看到,又是否愿意阻止它发生。仁宣太后当时到底有没有发现日后那场悲剧的预兆,无人能够说清,后人只能从前人的行迹中进行推测,却永远无法去验证,这也是历史的可悲之处吧!

    崇明元年七月二十六,仁宣太后命外政厅随驾官员拟定使臣晋见程序,七月二十八,外政厅将获准的程序告知各国使臣。

    首先晋见的是古曼使臣宏忽剌·天旭,也就是那个让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biquzw.org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