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回 丰乐长义绝大光王 温春才名高卞如玉  蜃楼志全传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二十回 丰乐长义绝大光王 温春才名高卞如玉 (第2/3页)

大爷磕头?"冶容真个磕下头去。茄氏附着吉士的耳说道:"这个丫头不但相貌生得娇艳,据说还有许多内里头的好处。"吉士带着笑挽他起来,叫他在旁斟酒,问他多少年纪、那里人氏。冶容道:"小的才十六岁,外江人。父亲在潮州开绸缎铺的,因被伙计拐去本钱,自己气死了,留下奴家并无着落。"吉士听他一片虚言,不胜伤感。那冶容已受了范妈的教训,那一样不知?见吉士怜念着他,便以目送情,挨身递酒,吉士也叫他自饮几杯。茹氏见他两人入港,便推说去整莱,躲在外房。

    吉士抱着冶容又饮了一回,揿在榻床,一番弄耸。吉士极为欢畅,因复唤进茹氏,可谓淫而无度矣。三人事毕,重新斟酒,就叫冶容一傍同饮。到了晚间,三人一床,轮流酣斗。从此,吉士拼着几两银子养此二姬,倒也妥贴。无奈冶容年正及时,**方炽,吉士又不常来,不免背着茹氏做些勾当。

    这日将近端阳,吉士差杜宠送些花粉、角黍及纱罗之类与他二人,茹氏留他酒饭,叫冶容相陪。这冶容,三不知又搭上了杜宠。茹氏因他是苏府得用之人,巴不得缠住了他,要他在主人面前美言一两句,所以只做不知,落后送他出门之时,却暗暗的叮嘱于他说:"这冶容你大爷已经收用过了,你的事切不可透一点儿风。"杜宠红着脸答应,着实过意不去,差赧而回。

    再说吉士因如玉回清远过节去了,只与姊姐妻妾们预赏端阳,在后花园漾渌池中造了两只小小龙舟,一家子凭栏观看。

    又用三千二百两银子买了一班苏州女戏子,共十四名女孩子、四名女教习,分隶各房答应。这日都传齐在自知亭唱戏。到了晚上,东南上一片乌云涌起,隐隐雷鸣,因分付将龙舟收下。

    少顷,大雨倾盆,约有两顿饭时才住。吉士对着母亲说道:"有此一场大雨,早稻还有三分起色,孩儿此番平粜不为无功了。前日广府传我,极意褒奖,孩儿怕后来不能凑手,岂不是枉费前功?倒觉十分惭愧,也亏这位大老爷志诚祈雨,所以天降甘霖。"毛氏道:"这本府实在是个好官。我前日在楼上,望见龙宫前拥挤热闹,那仆妇们说:’府大老爷天天步行上山求雨,一早起身,至午时才回,都在这太阳中走来走去,并不打伞的。’我还疑他是沽名钓誉。后来,又听得说他晚上露宿庭中,一切上下人等都吃斋穿素。果然是诚可通天,佛菩萨有灵有感!"因对蕙若等说道:"我是老了,你们后生家须当念佛持斋、礼敬菩萨,才可修得来世男身。"蕙若等都答应了"是"。吉士因园中路滑,拿着许多椅子,选了些壮健仆妇,将他们一个个抬回。毛氏同两位姨娘、两个女儿上楼去了。吉士等又在小霞房中欢饮一回,至小乔房中睡觉。

    次日端阳佳节,那各家送节礼的纷纷不绝,或收或回,自有家人们照例遵办,吉士坐在外书房,看刻字匠做那些送与上官知府的泥金匾对。却好时邦臣家阿喜送了四色礼来,那茹氏托他寄送物件,因到书房亲见吉士,悄悄禀道:"竹姨娘叫小的寄送大爷的节礼在此。"因于袖中取出一个红绵纸包呈上。

    吉士退至后轩,打开看时,却是一个银红贡纱兜肚,上面绣着三蓝大缠枝莲,中间睡着一对鸳鸯,白绉绸里子,做得十分精巧,光彩射人,心中大喜,因分付阿喜致谢,"停两日我亲去看他。"那阿喜又打了个襨,禀道:"小的有句话要禀明大爷:小的蒙大爷抬举,照应他家,有话理应直说;小的若不禀明,恐怕大爷后来打听着了,又怪小的不识抬举。"吉士道:"是什么话,你只管直说。"阿喜道:"昨日这里杜二爷送节礼过去,在那边有一个多时辰,小的说是竹姨娘赏他酒饭,如何不叫小的过去陪他?后来他家小丫头对小的说,那新来的冶容与杜二爷串上了,竹姨娘并不管他。这个岂不碍着大爷的体面!"吉士听了,也觉着恼,说:"我知道了,你只不要响着。"阿喜答应下去。吉士细想:"此事如何处置?如今将这杜宠撵了,却也不难,只是难为他两番好意。"因转一念道:"那红拂故事,传为美谈,他虽比不得李药师,我难道学不得杨越公么?

    况路旁之柳,何足介怀!"主意定了,也就丢开,一面着人到温家、乌家、施家,请那些太太奶奶们到来同玩龙舟,并看女戏。

    过了几日,即将三百银子交与邦臣,叫他告诉茹氏,转卖冶容与杜宠为妻。这男女二人倒是郎才女貌,况且杜宠曾服过摩刺葫芦中的丸药,与冶容可称劲敌。二人的感激自不必言。

    吉士又托时邦臣劝谕茹氏,转嫁一个幕友续弦去了。吉士还送了他四套衣裳、二百两银子,略过不提。

    是年恩科乡试,卞如玉苦志埋头;温春才亦咿唔竟日,但文章两字,实做不来。他父亲一定要他进场,光辉自己门面。

    如玉只得拟了十二个题目,做了十二篇文字,叫他读熟,场中不论什么题目,叫他誊抄,以免白卷。但春才资性顽钝,读了三四日才熟得一篇,到得第二篇熟时,这一篇又忘了。亏得如玉再三督责,整整的读了两个多月,才熟得九篇。以后天天温习,并教他誊过几回,默了几遍。吉士倒劝他不必如此认真,那春才偏有僻性,读熟了,天天默写,手不停披。

    七月初旬,学宪录科弄了些手脚,倩人代作,高高的取了一百第一名的科举;同如玉欢然进场,一样的点名归号。那大主考是陕西榆林人氏。这科奉了密旨,《中庸》书句不多,所有题目都系士子平日在家拟过的。此次乡会试,只将《论语》、两《孟》出题,以杜弊饰,所以这回三个题目,第一是"其不改父之臣"三句,第二是"是餻餻之肉也"二句,第三是"《凯风》亲之过小者也"二句。

    真是人有善愿,天必从之,却好三个题目都是如玉做过、春才读熟的。第一题将"不改""不"字看得活泛,前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