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53章 爱情墙下求爱情  逆袭1988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53章 爱情墙下求爱情 (第2/3页)

她来到外滩。

    外滩是年轻人谈恋爱的圣地。

    申城年轻男女谈对象那阵,常用爱情的脚步丈量着外滩。从东大名路,走上外白渡桥。东大名路上,沿黄浦江的一边是长长的白色围墙,围墙间隔有些拒绝外人入内的大铁门,那些老式的老虎窗口,偶尔会有一个穿着洋绸缎的年轻美人,依靠在窗边,眺望江边停泊的外国轮船,听听悠长的汽笛声音,似在盼望远归的良人。

    在计划经济时代,沪上外滩是全国情侣眼中的“爱琴海”,结婚旅游的首选地就是申城。

    来沪除了采购,为自己也为亲朋好友带回申城特产外,旅游结婚的情侣们还可以手拉手,漫步外滩,在“爱情墙”浪漫地相拥相吻留影。

    “爱情墙”其实就是砖头水泥砌的半人高的矮墙,墙的顶部是缓坡的“人”字形。扶墙只是望江,享受江风拂面的感觉。观景还得转过身来,浦西万国建筑壮观气派,记录了外滩往昔的历史。

    那时黄浦江上没有过江大桥,江底没有隧道,江面没有观光浦江游览游船。浦东没有沿江大道,少有高楼。有块造型粗糙、设在水泥墩上的广告牌,算是高高的,有些醒目。

    入夜,浦东靠江边有些稀零飘落的灯光,再往远点望去,整个浦东沉寂在一片黑咕隆咚之中,与浦西外滩耀眼璀璨的灯光形成巨大的反差。

    江面的景致,最浪漫的要数海鸥。能看到它们逍遥自在舒展飞翔的身影,飞近时可听到它们的鸣叫。

    常见的场景是常鸣汽笛的大型外国客货船,以及大大小小、船头连船尾,拖着很长的“咚咚咚”声,冒着阵阵黑烟的运煤拉货柴油船。

    江岸观景不过瘾,王林带着李嘉欣,从不同的摆渡口乘渡船,来回往返,相拥浪漫,在江面上看外滩灯光。

    “这里为什么叫情人墙?”李嘉欣用手划过爱情墙,好奇的问王林。

    王林笑道:“这是历史的产物。”

    李嘉欣道:“这里是不是发生过什么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王林道:“我们申城普遍住房条件窘迫,在我们这边,两代人或三代人同住一室,也是常见的。男女青年到了谈恋爱的年龄,如果上对方家里去,就必须在那些家人的目光关注下呢喃低语,其尴尬可想而知,没奈何只能到户外去。”

    “啊?没有公园吗?”李嘉欣问道。

    王林道:“公园除了盛夏,晚上一般都不开门。夜公园开放期间,黑灯瞎火的地方也经常有民兵、纠察、联防队员来巡逻,以保证公共场所不受污染。那时又没有咖啡馆、酒吧、舞厅可泡,所以,情侣们大量涉足的活动场所,只有马路。于是,荡马路,就成了谈情说爱的代名词。情侣们荡马路自然愿意荡到人迹稀少、灯光昏暗的所在地。”

    李嘉欣道:“什么年代也挡不住人和人之间相爱!”

    王林道:“恋人们跑到冷僻角落谈恋爱,当然爽了,想亲就能亲,想抱就能抱。可是也容易遭到抢劫,或者受到街溜子、阿飞的侮辱,或者纠察们过分热心的保护,不管情侣们是奋力反抗还是拔脚逃走,结果总是留下一段心有余悸的记忆,因此我们申城的情侣们,不约而同地要找一个既隐蔽又安全的地方。外滩情人墙就这样慢慢地自然形成了。这里人多,治安好,两个人趴在墙上,脸朝着江面,被熟人认出来的概率也很低。而且这边游客多,外国游客也多,男女之间,偶尔亲密一下,也不会引人注目。”

    “情人墙!好浪漫的名字!”李嘉欣抿嘴笑笑,拉着王林的手,笑道,“我们也在这里约会吧!不会有人认出你来的。”

    王林尴尬的笑了笑,和她一起趴在墙头,看江面海鸥飞翔,听洋轮鸣笛。

    “有人在求婚!”不知道谁喊了一句。

    爱情墙前的人潮,都朝那边涌过去。

    一个穿着短袖白衬衫的年轻男人,单膝跪地,在向一个短头发的女子求婚。

    这一幕,可能是突然发生,因为看两人的装扮,明显并没有做什么准备。

    现场既没有浪漫的玫瑰花,也没有美丽的烛光。

    有人起哄道:“连个戒指都没有!姑娘,你别答应!”

    “就是,太没有诚意了!姑娘,别便宜了他!”

    “姑娘,跟我谈恋爱吧!我买金戒指给你!”有人打唿哨。

    求婚的男子,显然没想到,围观的群众,不但不祝福,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