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汴梁时月 第五百三十二章 元昊的准备  北宋大相公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汴梁时月 第五百三十二章 元昊的准备 (第2/3页)

中亚时首当其冲,才遭到灭国之灾。这不能不说其区位的影响在起着作用。

    此时的李元昊,正做于都城的王座之上,对于此次的谈判,元昊深知,这大宋不可能轻易的拒绝自己提出的要求,但是,他也没有想到,这赵祯的态度居然会如此坚决。

    历史上,元昊向宋朝送去“嫚书”,在“嫚书”中说话特别尖酸刻薄,难听得很,就是想让宋朝先过来打我李元昊啊,这样,我是被逼还手的,不是我先挑事的。

    1040年-1042年,李元昊多次调集大兵,向宋朝发动猛攻,大战役有3次:三川口战役、好水川战役、定川寨战役。李元昊都打赢了,人家有狂的资本啊。但狂也付出很大的代价,李元昊元气大伤,战争爆发,他应该想到后果:宋朝还会继续给西夏大宗银、绢、钱的岁赐?还会开放边境,允许西夏的产品进入宋境内吗?还会与西夏互市吗?西夏本身就产不出粮食、绢帛、布匹、茶叶及其他生活用品,没有这些来源,这些东西就物价昂贵,百姓们都负担不起,怨声四起。

    没办法了,李元昊知道他的战术很强,战略性上,宋朝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只要经济封锁,西夏立马完蛋。再加上辽国和西夏开始不对付了,经常互斗,李元昊再蠢也干不出两面受敌的蠢事。种种因素下,李元昊果断能伸能屈,遣使到宋朝求和。

    1043年,西夏与宋多次经过谈判拉锯,终于达成协议,宋每年用25.5万银两、绢丝、茶送给西夏,恢复互市,而李元昊以西夏主的名义称臣。

    前头和宋刚和好,辽国就不舒服了,辽预谋破坏宋夏和约,但宋朝拒绝了,辽兴宗不爽了,决定讨伐西夏。

    1044年,刚从战争泥潭中摆脱出来的李元昊,又不得不重整军队,迎战亲率10万骑兵的辽兴宗,???????????????前期是打不过辽兴宗,连续败北,李元昊没办法,想要求和,正忽然狂风骤起,飞沙扬尘,暗无天日,辽军没见过这种阵势,而李元昊见惯了这种反复无常的天气,立即抓住机会,猛攻辽军驻地,辽军大败,辽兴宗带着数骑狼狈逃走,李元昊没有穷追猛打,反而停下脚步,立即派使者前往请和。惊魂不定的辽兴宗就算不甘情愿也无可奈何接受求和,辽、宋两家摆平了,西夏又多了喘口气的机会。

    对亲人下手无情,更不要说外人。在对宋打仗的时候,李元昊有心腹野利旺荣、野利遇乞兄弟。这两个兄弟有权谋,能征惯战。在三川口、好水川战役中,这两人谋划甚多,宋朝忌惮痛恨不已。但他们利用离间计让李元昊亲手杀了他们,其实是中了离间计还是李元昊心里不想留下他们都是未知数。

    1047年,李元昊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已经活脱脱暴君的模样。

    他小人之心度天下人之腹,怕死后有人盗墓,下令民工每天建一座陵墓,足足建了360座,作为疑冢,最后杀人灭口,将那些民工全部杀光。李元昊更加好色,他女人众多也就算了,还好人妻,这个是危险的爱好,太子的未婚妻没移氏,被李元昊看到,如此尤物,李元昊欲.火攻心,管不了这么多了,纳入自己宫中,太子怎么能忍受,再加上野心家没藏讹庞挑唆,于是持戈进宫刺伤元昊。李元昊被削去了鼻子,受了惊吓,又急恼不过,鼻创发作。

    1048年正月初二死去。西夏的开国皇帝党项族的一代英主,就这样中道而殂了。

    与宋、辽打仗多次不落下风,李元昊自认为功业已成,他有太多隐藏在他基因里的暴君潜质,如同凶猛的洪水决口,全都发泄出来。他生性暴戾,猜疑心特别重,因为他本人就是尸山血海中翻滚出来的,对与他相似的人,始终保持高警惕心。排除异己、防备亲人,是他后期的主题曲。先是母族卫慕氏想要密谋杀了李元昊,被李元昊发觉,大怒之下,全部处死。母亲家族的人如此不可靠,李元昊心一狠,先将药酒毒死自己亲生母亲,再将卫慕氏全部斩首,灭族。这样一个狼灭,杀人太多,容易反噬。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此时的元昊刚刚宣布独立,他对于双方兵力之间的对比,元昊可以说是了然于胸,他觉得,双方一旦开战,那么最后落败的必然是大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从张元参与和谈回来到现在,宋朝那边也没有给出一个答复,眼看着这最后期限将至,看样子这一仗是不打不行了。

    此时,站在殿下的,是元昊颇为信任的几个大臣。除了张元之外,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野利仁荣。

    野利仁荣,学识渊博,熟悉历史。西夏建国前后创制典章制度,多参与谋国,曾建议根据西夏境“蕃汉杂处、好勇喜猎”的特点,“顺其性而教之功利,因其俗而平以刑赏”,使“民乐战征,习尚刚劲”,对景宗规定各种制度有重大影响。大庆元年(1036)秉承景宗旨意创造蕃书(见西夏文),成十二卷,字形方整,笔画繁复。群臣上表称颂,景宗遂下令改元,确定为国字,颁行境内。又设蕃汉二字院,分别掌管与宋朝、吐蕃、回鹘等王朝的文字往来。

    野利仁荣是党项民族的精英,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他坚决反对“用夏变夷”,即用汉文化取代党项民族文化的全盘汉化方针。他认为“一王之兴,必有一代之制……昔商鞅峻法而国霸,赵武胡服而兵强。国家表里山河,蕃汉杂处,好勇喜猎,日以兵马为务,非有礼乐诗书之气也。惟顺其性而教之功利,因其俗而严其刑赏,则.民乐战征,习尚刚劲,可以制中国,驭戎夷,岂斤斤言礼义可敌哉”。他的这些主张,就成为元昊立国的基本方略,也对西夏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