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章 把握问题 问道欧美  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最新网址:m.ibiquzw.org
    第八章 把握问题 问道欧美 (第1/3页)

    褚时健意识到,设备和原料将会是未来市场竞争的关键,尤其是原料。因为,当所有的卷烟厂都能够购买进口设备后,差别就在原料上。

    他的工作重心由此围绕这两大问题展开。

    把握问题,渐入佳境

    寻路欧美,遇见贵人

    大开眼界的美国之行

    技改三大难题

    签“军令状”

    设备革命:新旧之争

    引进设备,确立领先地位

    把握问题,渐入佳境

    经历了1981年的第一套进口设备引进和1982年的分配制度改革之后,玉溪卷烟厂的活力日益焕发出来,市场需求也开始急剧增长。褚时健明白,增长可能是两种因素造成的:内部因素是设备引进和内部改革,外部因素则是巨大的国家需求开始释放。

    1983年和1984年,玉溪卷烟厂的产量分别达到了46.45万箱和53.71万箱,税利则分别增加到了2.2956亿元和2.9949亿元,1983的增幅为25.85%,1984年增幅达到30.46%。

    他交出了全行业最漂亮的成绩单,从1980年到1984年,玉溪卷烟厂保持着这个行业最快速的增长势头。

    然而,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也带来了两个问题:设备和原料。这两大问题又导致了两个结果:产能不足,质量不佳。由于原料的紧缺,全国的卷烟厂都围绕着烟草公司开打“烟叶大战”,都希望能多分到一点儿好的原料。褚时健记得,那几年,往往是国家的生产计划下达了,但生产资料总是到不了位。

    他意识到,设备和原料将会是未来市场竞争的关键,尤其是原料。因为,当所有的卷烟厂都能够购买进口设备后,差别就在原料上。

    他的工作重心由此围绕这两大问题展开。

    在因为香烟串换的“投机倒把”被党内严重警告后,他给云南省政府打了个报告,请求云南省政府认可他的串换行为,因为这是解决辅料问题的唯一途径。而令他备受鼓舞的是,云南省政府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褚时健看来,既然政府没有能力解决生产资料问题,企业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理所当然的。他的应然性思维——应该怎么办?——在这个时候起了作用。

    他的思维还具有非常强的问题导向特征。这种思维模式的特点是顺藤摸瓜,发现问题并围绕如何解决问题展开。设备和原料这两个问题的发现,也是他顺藤摸瓜的结果。当需要解决的问题发现后,接下来就是“狩猎”。

    这两大问题的发现,也是他研究的结果。

    到玉溪卷烟厂这几年,他花了不少时间来研究国外的卷烟动向,并把国际上畅销的几个品牌——“万宝路”“555”“骆驼”等名牌香烟拿来和“红塔山”“红梅”做比较。他得出的结论是:差距最大的是原料,其次是工艺和生产设备。有了原料,品质才有保证;改进设备,质量和工艺才能提高。

    对于设备如何改进,褚时健已经有了明确的思路:全面引进,逐步更新,把那些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家伙全都换掉。

    他已经从引进设备的实践中尝到了甜头,决心走一条依靠科技带动效益、提升质量的路子。为此,玉溪卷烟厂成立了技术改造办公室,他担任主任,召集班子和办公室成员先后召开九次会议,研究和讨论技术改造问题,并确定了“全面改造、积极引进、择优选型、配套成龙、消化吸收、务求效益”的实施方案。

    然而,好的烟叶从哪里来,让他非常头疼。他自己没有做过烟农,对于如何种出好的烟叶没有任何经验。他曾寄希望于从农民那里直接购买烟叶,但在1983年《烟草专卖法》出台后,这个希望成了泡影。

    但是,褚时健找到了这两个关键问题,并死死地把握住了它们。

    寻路欧美,遇见贵人

    在把握住问题后,1983年,褚时健决定带领技术人员去欧洲进行考察访问。两个因素促成了他的欧洲之行:一是一年多以前从英国引进MK9-5型卷接机的巨大成功召唤着他必须去欧洲做一番考察;二是他明白设备和技术引进将是未来中国烟草的长途,而“集多国之精湛技术为我所用”已经成了他的战略梦想。当时,卷烟设备制造最先进的三个国家分别是意大利、德国和英国。在体验过英国的设备后,这一次,他决定去意大利。在意大利,他们认真看了由CD公司制造卷接设备的米兰和博洛尼亚的三家卷烟厂,并重点看了意大利设计制造的X1、X2型包装机组。在参观德国豪尼公司时,褚时健被他们生产的制丝线给迷住了,他蹲在这条制丝线旁好几个小时,反复观看它的运作细节。当他依依不舍地离开的时候,他收集了打叶机、风力送丝等大量有关的技术数据,并带了样品回来研究。

    欧洲之行使褚时健头脑中的设备引进和改造线路图越来越清晰,他已经知道应该怎样建设一家现代化的、世界一流的卷烟厂了,并且,他决定就这么千。

    198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带了一名叫左天觉的美国华人来到云南。这个美国华人于1947年留学美国,在取得农业方面的博士学位后,服务于美国烟草企业和美国农业部,是世界著名的农业专家、烟草专家。直到改革开放后,他才有机会回到中国并做起中国烟草顾问的工作。

    左天觉向他见过的大多数中国烟草官员和专家指出过中国烟草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但大多数中国专家并不接受,也不大爱听,他们认为左天觉不懂中国。可以说,在碰到褚时健之前,中国并没有谁认真听过这个美国专家的话。

    1984年,左天觉再次来到云南,这一次,他还带来了一个地道的美国人——烟草专家琼斯。褚时健注意到了他们的观点,并向他们请教云南烟叶的问题。左天觉告诉他,云南的气候得天独厚,昼夜温差很大,是培育好烟叶的沃土,但云南的烟叶还有几个需要克服的问题:营养不足、肥料结构错误、成熟度不够,此外,还有密植过高、阳光照射不充分等问题。

    左天觉展开说,营养不足主要是因为施肥不够,美国一亩烟地的施肥量在100公斤以上,而云南这边每亩才施40公斤。中国人多地少,土地长期不能轮休,土壤营养本来就不够,施这么少的肥肯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biquzw.org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