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八十三章 天下十二州(终)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四百八十三章 天下十二州(终) (第2/3页)

部归汉,另一员晋将吾彦兵败逃往鄱阳大湖之中,随后被湖中捕鱼的一渔民发现擒获。

    吾彦这倒霉鬼在被抓住之后,立即跪地求饶,只可惜,他身边连一兵一卒都没有,这等无用又无眼力之人,赵广岂会留他。

    一个敌将的首级,正好可以震慑他们犹在抵抗的顽固份子,这或许是吾彦能做的最后一点贡献。

    等到元月上旬的时候,汉军兵锋所到之处,守敌已是望风而降,除个别不开眼的土豪之外,江东一带识趣的家族纷纷归附。

    汉国施政的国策很是透明,这些士族中有不少人长期来往于汉晋之间,他们都很清楚,相比盘剥日烈的吴、晋两国,汉国的政策相对宽容,重视商贸,丝绸等织物的交易也更加的容易,这是他们家族发展难得的机会。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孙家的旁支,也就是孙坚兄弟孙静那一支,竟然也主动的托人到赵广跟前,表示自己愿意听从大汉朝堂的号令,只求能够让孙家延续下去。

    孙静一支,与孙皓、孙瑾之间的关系,已经远的不能再远,按血缘来说,也是出了五服,赵广也不打算赶尽杀绝,把孙静这一支留下来,也正好可以堵一堵对孙吴有怀念人的嘴。

    大业五年(公元284年),元月十九日。

    晋国大都督王戎在徐胤投汉之后,带领最后的三千晋兵进入巢湖,本想着从水路遁回江东的他,没有想到这一次进湖就是永久。

    其后不久,王戎接连得知王敦败亡、建业失陷,司马家的诸人或死或俘之后,绝望之中于巢湖中投水而死,余众在收敛好王戎的遗体后,向占领了合肥的杜预投降。

    至此,晋国残余势力中有名望的人俱亡,东晋这个只存在了短短一年的朝代,与曹昙的魏国一样,旋起又旋变。

    元月二十六日,赵广在巡视了吴郡、秣陵郡、豫章郡等诸郡之后,回到建业,并召集南征诸将、官员论功行赏,商议战后治理事宜。

    此次会上,汉国就江东的治理提出了一揽子的决议。

    其中第一条,就是改建业之名为金陵,建业的意思就是建功立业,在当下汉国统一的大局下,偏安江东一隅的地方,还用一个霸气的名字显然不合适,相比之下,金陵则更有渊源,这里之前的名字是秣陵,把秣字改为金字,更加有贵气。

    第二条,就是在江东仿效汉中推行科举和分田制度,其中防止大族兼并和分拆宗族是重中之重,在巡视了江东之后,赵广对吴国接二连三的平叛境内大族、宗族、山越势力的原因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根本就是大族兼并。

    江南不比北方,土地、人口、资源有限,而族群一旦过大,就会因争夺份额而爆发战争,这种起源于宗族而贯穿于整个孙吴的叛乱,必须要得到根治,否则的话,江东很难获得长久的安定和发展。

    第三是南征有功将士的奖励,张瑛、沈莹、祖逖、刘琨,还有陆氏兄弟皆在受赏行列之中,而在参军司最后的认定中,功劳最大的不是这些带兵在一线作战的将领,而是隐于幕后的真正大佬级人物,比如杜预和罗宪。

    杜预领偏师在合肥作战,正在他吸引了王戎的注意力,诱使他作出了错误的判断,才使得寿春之战的过程会这么轻松。

    一切安排停当,赵广也决定班师回长安,地方官员的任用和内政的治理,自有辅政的大臣来负责,不用赵广多去过问。

    临别之时,赵广与送到江畔的杜预告别。

    “元凯,江东诸事就交给你了,当务之急,是安抚好百姓,勿再滋生新的动荡,山越和番越,当招抚与征剿并举,至于宗族和流民,则多诱之以利,促其下山入籍缴纳赋税。”

    “另外,陆晏、陆机、沈莹他们几个,这一次朕都带回长安,让他们好好的学习一番,等江东平定之后,再派遣回来。”

    杜预脸上露出隐隐的兴奋,应声道:“陛下放心,江东有我杜元凯在,治政和军事不管是哪个,都不会有问题,不过,参军司的人才,陛下你可要给我留几个?”

    杜预信心满满的样子,让赵广很是高兴,关中杜家的根基在长安,杜预也不可能为了虚无的目的,把整个家族带到死路上去。

    大业五年,二月上。

    从交州传来消息,前吴国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