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九零章 举兵 选兵 役兵  我成了仁宗之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最新网址:m.ibiquzw.org
    第五九零章 举兵 选兵 役兵 (第1/3页)

    事情的发展,让赵曦都感到是一头雾水。

    不管是苏轼被查,还是总监察衙门派员调查王韶,并没有导致朝堂的某些势力相互碰撞。这两件事,仿佛都是单纯的两件事,再也没有跟这两个案件关联的弹章。

    就这么悄么声的结束了?

    赵曦都责令皇城司重点监视了,但事实是没有任何异常。

    直到派往河湟的监察官回来,在内参公布王韶事件的结果……也算是为王韶正名吧。

    两件事都结束了,依然没有关联性事件再出现……

    这两件事唯一的影响,好像是在促进监察衙门的工作开展。

    苏轼案,证明了国朝监察衙门有责必罚,而王韶案,同样证明了监察衙门的宗旨是以证据定论。

    这样的结果,真正得益的,好像是监察衙门。因为,自这两件事开始,内参的弹章零星的多起来了,查证属实的还偏多,朝堂似乎在改变朝臣无中生有的弹劾方式,逐渐向有根有据的方向改变。

    这样的结果,让政事堂相公们,在看赵曦时都有些不一样。

    该不是都以为这两件事是他赵曦谋划的吧?还真有可能。

    这方式,这迹象,确实很有赵曦手法的味道。

    可事实上,真不是赵曦鼓捣的。不说了,背锅就背锅吧,对大宋有利,对监察衙门推进有利,他赵曦无所谓背这个名头。

    至于这搅局者是谁,总会露头的。

    其实,赵曦真不希望臣工看君王眼色办事。可事实就是这样,当君王在朝廷有相当的权威后,那怕是相公,也会看君王的脸色。

    三级决策制二稿初成,第二次下发至国朝的州府郡县讨论,应该用不了一年应该就可以推行了。

    只是王安石的那个举兵法,赵曦以为政事堂该成稿了,偏偏没有任何动静。

    这就是因为赵曦的态度造成的。

    在那个节骨眼上,王安石提出了举兵法,结果官家让带回去议定了再说。在相公们看来,这就是搁置的意思,甚至是不予接受…~所以,相公们都没当回事。

    就是王安石,也把心思全放在体味朝堂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biquzw.org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