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五七章 这又何必呢  我成了仁宗之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最新网址:m.ibiquzw.org
    第四五七章 这又何必呢 (第1/3页)

    吕公著,或者说他兄弟俩,都还算沉的住气。

    一直过去了十来天,到了朝议青苗法时,整个吕家还是风平浪静。

    朝议之前,除了政事堂,其他臣工关于青苗法的折子不多,这是说现职在朝堂的。倒是有些致仕的老臣有话了……

    一般来说,致仕就意味远离朝堂,安逸的享受退休生活挺好。可大宋的致仕老臣,时不时会刷一下存在感……这也证明了,朝臣都是有跟脚的,也算是有传承的。

    一个个忧国忧民,确实是好心。

    赵曦看了,一水的反对,没赞成的。

    理解,都致仕了,可以专心在祖籍划拉土地了,这时候玩青苗法,他们不就没事做了?那哪成呀!

    赵曦有不少不明白。不明白现在粮价被自己死死的摁着,根本就没什么波动,真不知道他们下死力气划拉那么些田地干嘛。

    用心耕作也算,占下了没人照料,最后荒芜了……这不是有病吗?

    还有个不明白,不明白这时候的臣工,针对一项措施或者说政策,能表达的意见就是反对或者赞同,自己就没见着有人来圆润一项措施,使这项措施更适用的。

    提问题的能力有,还是一大堆,可想着解决问题的没有,或者压根没想着解决,就是阻止。

    青苗法有缺陷,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反驳理由,可怎么就没人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呢?

    就像现在的朝议,从开始争辩开始,就是嚷嚷,有时候甚至抓住一句话,因此而展开无休止的旁征博引。

    还真是热闹,此起彼伏的声音和声调,各式各样的雅音官话,在紫宸殿盘旋。

    “臣有奏……”

    呃……其实朝议,更多的时候是那些朝臣们掺合,然后官阶差不多的相互怼。

    比如现在,新法支持的一方,从吕惠卿、曾布、吕嘉问,甚至章惇也偶尔一针见血的插两句。这都是王安石推荐新履职的。

    而反对一方也是,比如说冯京,比如说刚刚丁忧回来的苏轼兄弟等等,都是需要向朝廷证明自己有见地的。

    朝廷重臣,相对要稳重,很少嚷嚷……也是,有小卒子互掐,大佬们没必要费这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biquzw.org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