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三十二章:密奏制度  皇兄何故造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九百三十二章:密奏制度 (第2/3页)

道的清清楚楚,那怎么能行?

    说白了,王文觉得密奏可行,但是,交给内阁不可行,陈镒就更进一步,直接否定了密奏的作用。

    面对着两个人的质疑,王翺倒是平静以对,对着上首的皇帝拱了拱手,道。

    “陛下,天官和总宪的顾虑皆有道理。”

    “如总宪所言,密奏制度,必然会有宵小之辈搬弄是非,凭空诬陷,但是,以如今科道的风气,难道没有密奏,这种状况就没有了吗?”

    说着话,王翺转过身看着陈镒等人,斩钉截铁道。

    “出现这种状况的最大缘由,是科道有风闻奏事之权!”

    “所以,是不是密奏,科道官员都会捕风捉影!”

    闻听此言,陈镒眉头一皱,就要开口反驳。

    王翺这分明是在强词夺理。

    的确,搬弄是非,捕风捉影,是风闻奏事的副作用。

    但是,他也并不是想说现如今的科道干干净净,而是意在强调,朝臣对科道的反监督作用。

    清流科道的共同特点,就是重名!

    这种风气之所以形成,就是为了避免科道官员随意攀诬,如果换了密奏,那么,朝臣不知道谏奏内容,自然,这种制衡的作用也会消失。

    现如今固然有铤而走险之辈,但是,大多数的人,无论是自身清正,还是碍于声名,总会有所收敛。

    可是,这种制衡作用一旦消失,那么,可以想见的是,这种搬弄是非的事,一定会层出不穷。

    现如今,王翺就是在故意混淆这两个概念。

    不过,还没等他开口反驳,王翺就继续道。

    “当然,风闻奏事是为了畅通言路,总宪的意思,本官也明白。”

    “正因于此,本官才说,奏疏不能直送宫中,而要送内阁票拟后再送宫中。”

    “陛下英明睿智,纵然有宵小之辈搬弄是非,亦能洞察其心,但是,后世之君未必有陛下如此圣明烛照。”

    “内阁所设,便是为了以备咨询之用,密奏送至内阁,必有阁臣票拟,协助陛下,辨明忠奸是非。”

    “如此,既可以起到保密的作用,又可以避免陛下被蒙蔽蛊惑,岂非两全?”

    啊这……

    王文愣了愣,他却是有些意外,没想到还能这么说。

    不过,仔细想想,好像也的确是这个道理。

    大家都是老江湖了,虽然说有些时候窗户纸戳破之前,可能会有考虑不到的地方,但是,王翺一挑明了之后,大家对密奏制度,也都大致有了自己的认知。

    其实,也没什么好揣测的,眼前就有一个模板摆着呢。

    锦衣卫!

    说白了,这种密奏制度,并非王翺独创,而是早就有了,一直以来,朝廷的监察体系都不止一套。

    六科十三道是规模最大的体系,但是除此之外,还有锦衣卫和东厂,尽管职权当中没有写明有监察之权,所以时常被人忽略。

    但是,这两个机构,却实实在在的承担着监察的职责。

    六科十三道的规模大,监察的内容也更加广泛,从纠察官邪风纪,到渎职枉法,上到六部,下到地方府衙,县衙,皆在监察范围之内。

    相对而言,锦衣卫和东厂的规模小,监察的内容也相对单一,锦衣卫主要负责侦缉巡查,但是实际上,主要用于监察京城中的官员,是否有谋反,结党等大罪。

    当然,一般情况下,这种情况很少,所以现在,锦衣卫更多的用于侦缉刑案,逮捕大臣,暴力机构的属性更加明显。

    至于东厂,在如今这位舒良公公的带领下,势力越发壮大,虽然不涉朝局,但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论市井消息,京城舆论的动向,没有人比东厂更加拿手。

    不过,东厂毕竟是内宦管理,所以和朝廷不能算是一套体系,暂且不提,单说锦衣卫,向来直属于皇帝,锦衣卫搜集到的消息,上呈的奏疏,向来不经任何衙门,密奏皇帝。

    这是惯例,打从洪武时期,就是如此了,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

    现如今,只不过是把这一套,应用到了外朝的科道身上而已。

    当然,科道官员和锦衣卫,毕竟还是不一样的,从本质上而言,锦衣卫对皇帝负责,但是科道官员,是对江山社稷负责。

    所以,锦衣卫对皇帝的旨意唯命是从,但是,科道官员除了监察权之外,还保留有对皇帝的谏诤权。

    这就导致了,密奏制度如果用在科道的身上,必然要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