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26章 走过就会带起风  我本无意成仙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526章 走过就会带起风 (第2/3页)

  佛法高深晦涩,同一句话,不同人对其可能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更别说完整的佛经了。这些得来的不同的理解,便是独属于自己的佛理。

    可是谁的佛理更接近于真理呢?谁的佛理能说服更多人、谁的佛理更能得到世人与同行的广泛认可呢?

    那就要靠辩论了。

    看谁能说服对方,或者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支持。

    既是辩论,自有胜负,只是区别是有人会在这个过程中被对方说服,有人即使辩论被判被投失败,也不在意,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然而无论怎样这个过程终究是有趣且有利的,不管是胜负双方,还是围观僧人,往往都会受益不少,因此在这年头,僧人很热衷于辩经,甚至将辩经的战绩视为僧人佛法是否高深的依据之一,也诞生了不少以辩经闻名于世的高僧。

    甚至有时会有道人与僧人的辩论。

    这边辩经的形式也挺有意思。

    洞窟中僧侣不少,辩经的主要有两位,其余的或站或坐,都站在辩经的二人身后。

    有一人身后人多,有一人身后人少,随着双方辩论的进展,这些人还在不断变换位置,似乎站在谁的身后,便表明支持认可谁的观点。从这些吃瓜僧人变换位置的频繁程度也可以看出,双方定然都是能言善辩之辈,并且实力差距不大,激烈的辩论中,反倒是围观者被反复说服。

    辩论的辩题则是——

    佛法如何普度众生。

    宋游站在门口与三花娘娘一同听了一会儿,听出这个议题其实是建立在当前西北大旱、民众苦难的前提下的,两人说的普度的众生,其实是当前西北地区受苦受难的百姓,这并非议题的狭窄,反倒说明悬壁寺僧侣的务实。

    所以辩题又可以叫做:佛法如何在当前天灾之下拯救西北百姓。

    这个话题,昨晚后半夜时,宋游在大殿之中也曾与玄华法师、魏知州讨论过。

    此时洞窟中双方各执一词。

    其中一人观点有些骇人,直接表明,满天佛陀菩萨承受世人供奉,却对旱灾下的百姓帮助不大,佛法救济世人不能空谈,并不断举例,甚至昨夜宋游请神之事也被他搬出来,说明当前的佛陀菩萨对于治理旱灾没有多少办法。

    听起来可怕,其实也还好。

    人人都可成佛,但凡高僧,都有一颗佛心,有自己的佛法道路,若真有心成佛,自然不能一昧认可现有佛陀,那只能成为他们的追随者。

    另一人完全相反,认为佛陀有能力治理旱灾,这只是对民众的考验,是顺应自然,认为佛陀哪怕什么也不做,只要人们尊佛信奉佛法,那么也能在苦难中获得心灵的自如,身处苦难之中而心不受苦难,也算是救济世人,同样举了不少香客信徒为例,前世今生,引经据典。

    辩论十分激烈,僧人们亦听得专注,不时被惊得睁大眼睛,惊呼出声,不时又拍手称快,心生敬意。

    却不知多年以后,在场又有几人成佛。

    宋游在门口听了许久,才被发现。

    “这位可是那位宋道长?”

    “宋道长什么时候来的?”

    “宋道长听了多久了,可有高见?”

    “……”

    正好二人僵持不下,各有各的坚持,旁听僧众虽大多聚集于前者,却也只是暂时的领先暂时的起伏,如今一见宋游到来,众人都很高兴,连忙热情邀请宋游进去,想听他高见。

    宋游则只是摇头,说自己只是来找自家猫儿的,于是带着猫儿离开此地。

    旱灾之下西天的佛陀如何普度众生他不知道,悬壁寺的僧人如何用佛法救助世人他也不知道,那些都是别人的事,他只知道自己的做法。

    便是叫来雨神,请他行职。

    倒是那位认为“佛法救济世人不能空谈”的僧人,宋游记得他,似乎是玄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